有什么方法衡量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
1. 吞吐率
吞吐率,单位时间里服务器处理的最大请求数,单位req/s
从服务器角度,实际并发用户数的可以理解为服务器当前维护的代表不同用户的文件描述符总数,也就是并发连接数。服务器一般会限制同时服务的最多用户数,比如apache的MaxClents参数。
这里再深入一下,对于服务器来说,服务器希望支持高吞吐率,对于用户来说,用户只希望等待最少的时间,显然,双方不能满足,所以双方利益的平衡点,就是我们希望的最大并发用户数。
2. 压力测试
有一个原理一定要先搞清楚,假如100个用户同时向服务器分别进行10个请求,与1个用户向服务器连续进行1000次请求,对服务器的压力是一样吗?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因对每一个用户,连续发送请求实际上是指发送一个请求并接收到响应数据后再发送下一个请求。这样对于1个用户向服务器连续进行1000次请求, 任何时刻服务器的网卡接收缓冲区中只有1个请求,而对于100个用户同时向服务器分别进行10个请求,服务器的网卡接收缓冲区最多有100个等待处理的请求,显然这时的服务器压力更大。
压力测试前提考虑的条件
并发用户数: 指在某一时刻同时向服务器发送请求的用户总数(HttpWatch)
总请求数
请求资源描述
请求等待时间(用户等待时间)
用户平均请求的等待时间
服务器平均请求处理的时间
硬件环境
压力测试中关心的时间又细分以下2种:
用户平均请求等待时间(这里暂不把数据在网络的传输时间,还有用户PC本地的计算时间计算入内)
服务器平均请求处理时间
用户平均请求等待时间主要用于衡量服务器在一定并发用户数下,单个用户的服务质量;而服务器平均请求处理时间就是吞吐率的倒数,一般来说,用户平均请求等待时间 = 服务器平均请求处理时间 * 并发用户数
怎么提高服务器的并发处理能力
1. 提高CPU并发计算能力
服务器之所以可以同时处理多个请求,在于操作系统通过多执行流体系设计使得多个任务可以轮流使用系统资源,这些资源包括CPU,内存以及I/O. 这里的I/O主要指磁盘I/O, 和网络I/O。
多进程 & 多线程
多执行流的一般实现便是进程,多进程的好处可以对CPU时间的轮流使用,对CPU计算和IO操作重叠利用。这里的IO主要是指磁盘IO和网络IO,相对CPU而言,它们慢的可怜。
而实际上,大多数进程的时间主要消耗在I/O操作上。现代计算机的DMA技术可以让CPU不参与I/O操作的全过程,比如进程通过系统调用,使得CPU向网卡或者磁盘等I/O设备发出指令,然后进程被挂起,释放出CPU资源,等待I/O设备完成工作后通过中断来通知进程重新就绪。对于单任务而言,CPU大部分时间空闲,这时候多进程的作用尤为重要。
多进程不仅能够提高CPU的并发度。其优越性还体现在独立的内存地址空间和生命周期所带来的稳定性和健壮性,其中一个进程崩溃不会影响到另一个进程。
但是进程也有如下缺点:
fork()系统调用开销很大: prefork
进程间调度和上下文切换成本: 减少进程数量
庞大的内存重复:共享内存
IPC编程相对比较麻烦
人格担保 不是你的电脑问题 是腾讯的服务器只能容纳一定量的玩家游戏 所以要不停的挤房间 或者在人少的时候玩 我也是这种情况啊 腾讯的服务器真垃圾
这是由于该时间玩挑战模式的玩家过多 因为挑战是4人的房间,不像其他16人的,所以会占很多房 游戏服务器只能承受一定数量的房间 所以当玩的人数到达一定数量时 游戏服务器就会超负荷 所以会出现玩挑战cf该服务器已达到高负载 建议LZ换一个时间玩,一般游戏高峰期在周五晚7点和平常午2点左右 游戏愉快
服务器并发指用户同访问数据库同字段行用户行于服务器性能种考验
再服务器自性能限并发用户数候再服务器支持住事实我经能遇由于并发用户导致系统缓慢甚至瘫痪现象比说使用些线考试报名系统朋友都发现半夜登录系统报名比白登录系统报名要容网页反应速度要快些由于晚并发用户数比较原
于IT运维员说服务器并发恐怖服务器用户并发数并IT运维员所能控制我能做采用各种手段提升系统性能提升服务器性能利用率
你可以去服务器厂商(正睿)的网上,将需求说明一下,让对方给你产品配置方案(这点很重要),然后可以将参数和配置与其他品牌产品进行比较,找到最优性价比的产品。
那得找服务器管理员哦,上线的人太多了造成网络阻塞,还有一个方法就是你的网速提高。这样你比别人响应快,实际也是你网速不够快造成你和服务器的连接速度比别人慢了才掉线。
高并发情况下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服务器并发处理能力、响应时间;数据安全及一致性、锁机制;数据存储及访问性能...
系统架构按层级(水平)划分的话,在每一层都需要考虑好压力的分配,以最前端的网络接入层为例,一般做法是在高配机器上部署支持高并发的web服务器(如nginx)集群,后端映射个多个业务组件达到并发处理能力;在数据访问方面充分做好缓存,包括数据缓存、页面、甚至文件缓存,需要存储大量数据的情况下则考虑分布式。
不同应用场景的架构设计都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