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文章,我给大家介绍了一下数据中心的发展历程和内部构造。今天,我再补充一点内容,给大家说说数据中心的建设过程。
他们是大型国企,资金实力雄厚,人才云集,手里的资源很多,基建经验丰富,是国内数据中心市场的主导力量。
以中国电信为例,作为国内最大的IDC服务提供商,他们拥有794个数据中心,50多万个机架,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这些服务商本身就开展云计算业务,所以自建或合建了大量的数据中心。他们对数据中心的建设和运营都非常专业,技术实力雄厚。
以阿里为例,他们在全球25个地域部署了上百个云数据中心,在张北、河源、南通、乌兰察布、杭州等地拥有多个超级数据中心,投资数千亿。
第三类,是专业从事数据中心的第三方服务商,例如万国数据、世纪互联、光环新网、宝信软件、中金数据、奥飞数据、数据港等。
他们通过自建数据中心或者租用运营商数据中心的方式,为客户提供服务,不受限于单个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及地域限制,能够提供相对均衡的网络出口。同时,他们的服务更为灵活,擅长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零售型数据中心面向中小型互联网公司、一般企业等客户,提供相对标准化的服务器托管服务及网络带宽服务。而批发型数据中心,面向大型互联网公司、云计算厂商或电信运营商,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一般以模块为最小出租单位。
数据中心的建设是一项专业性极强,且需要极强资源整合能力的工程。按照时间轴顺序,数据中心建设不可避免的包括如下的一系列专业项目:
数据中心选址阶段,这个就不用说了,各个数据中心服务提供商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以及外部条件(气温、地质、自然灾害、电力资源、能耗指标),进行数据中心的选址规划。
所谓“两地三中心”,就是生产数据中心、同城灾备中心、异地灾备中心。这种模式下,两个城市的三个数据中心互联互通,如果一个数据中心发生故障或灾难,其他数据中心可以正常运行并对关键业务或全部业务实现接管。
“异地多活”,顾名思义,就是在多个地点建设多个数据中心,数据能够在三个及以上的数据中心之间进行双向同步。这是一种高可用部署架构,抗风险能力极强。
设计工作既包括楼宇和园区总体概念设计,也包括数据中心各个子系统的详细设计,需要输出每个细节的设计规划和施工图,方便后续的施工。
施工过程的每个细节,国家都有对应的标准进行规范和约束。凡是正规的施工单位,基本上都能满足要求。
等一切都完成之后,业主会组织进行各类检查和验收。验收完成后,数据中心正式启用,转入运维阶段。
传统的工程建设模式,对业主来说非常复杂。业主不仅要组建包含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施工团队,还要面对极为复杂的施工流程,工作繁琐,时间周期长。
正常来说,没有哪个业主会自己包办所有的工作。他们会进行招标,选择合作伙伴,完成各项建设工作。数据中心落成后,部分客户也会选择将数据中心后续的运维服务交由第三方来负责,减轻自己的负担。
近年来,我们国家基建项目很多。为了方便快速施工和交付,就有一些新的工程管理模式,其中包括了PPP、BOT、代建模式、项目管理模式等。
其次是BOT模式,即Build-Operation-Transfer(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
代建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业主招标找一个专业的代建单位,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施工。建成后,交给业主,业主支付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
EPC的名气就更大了。它的全称,叫做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就是“设计-采购-施工”。(小枣君注:核心网里也有一个EPC,是网元名称,和这个是两回事。)
它是一种总承包模式,业主将建设工程发包给总承包单位,由总承包单位承揽整个建设工程的设计、采购、施工,并对所承包的建设工程的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等全面负责。
最终,总承包单位向建设单位提交一个符合合同约定、满足使用功能、具备使用条件,并经竣工验收合格的建设工程。
大家如果搞过装修的话,就知道,装修里面有包清工、半包、全包等模式。EPC的话,就有点像全包。装修公司全部帮你搞定,既省心,又省事。
费用方面,虽然EPC并不一定是最便宜,但采用EPC模式,业主的成本风险也会小很多。招标EPC总承包后,业主的费用是预期的。由设计、采购以及协调失误造成的费用风险,都是EPC总承包商承担。
大型的总承包方可以综合调动资源,把全国各地项目零星的设备采购需求汇总后,进行集采谈判,通过规模来进行价格和供应链控制,从而控制总投资并能实现EPC合同的低报价,实现业主和EPC总承包商的合作双赢。
软媒旗下网站:IT之家辣品-超值导购,优惠券最会买-返利返现优惠券iPhone之家Win7之家Win10之家Win11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