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些幼儿园开设了珠心算课程,这对孩子的数学启蒙有好处吗?


暖暖九月份就要上小学了。后台很多妈妈都在留言问我,到底要不要上幼小衔接?要不要提前给孩子进行数学和英语的启蒙辅导?尤其是上上周我发的那篇《5岁儿子挑战数学最强大脑,孩子的数学思维这样启蒙才有用!》那篇,妈妈们的留言基本也是对于图图这种数学天赋的牛蛙的赞叹,以及对于自家普通的娃学习上的期待。其实,暖暖也是很普通的孩子,尤其是在数学上,因为我也是文科生,虽然上的是全国最好的大学,但从小我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并不是很优秀。记得高中还没有分文理科的时候,暖姥姥特别希望家里日后能出现一个医生,所以比较期待我选择理科,但因为数学成绩实在不算非常突出,又对文科有着偏执的热爱,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最终没有选择理科。有了暖暖之后,我是比较注重她音乐和英语上的培养,这两者我差不多是从暖暖出生就开始启蒙了。因为自己并不是特别擅长数学,一直也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在暖暖已经上幼儿园的时候,幼儿园也开始陆续地教了数字的认知,还有简单的图形认知。暖暖并不排斥,但也不是特别感兴趣的样子。我想,这也是很多幼儿园的计划之内的比较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没有任何创新可言。后来我去参加了一次大学校友聚会,席间聊起了孩子的启蒙问题。有一个校友的话,让我思考了好久。他说:“我们小的时候,以为数学就是算数,其实太片面了。数学说白了,是一种思维,包括很多。比如: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分类归纳、统计等等,都是数学的范畴。我们把计算的能力看得太重,忽略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培养,即使考试成绩好,学起来也不会特别轻松。”因为他是旅居新加坡多年,我问他新加坡的数学教学是如何启蒙的,他对我说,新加坡数学在本土和美国地区都很受欢迎,因为都是英文编写,比较能够提高双语水平。今年年初的时候,我这个师兄还给我安利过一套新加坡的数学教材《LearningMaths》。他们最特别的就是在数学启蒙方面比较注重“建模”。“建模”有一个好处,就是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通过建模来简化成简单的计算表达式。比起中国传统的数学教学,会灵活。而比起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数学教学,又更有难度些。比如说,21 2怎么来算呢?所谓的“ 2”实际上在启蒙的过程中是要往后数两个数,孩子在脑海里有一个大概的构建。因为没有引进版,是纯英文的,我大概看了一下师兄给我的电子版,觉得这个建模的思维是比较值得推荐的,尤其是让孩子知道数学不等于算数,是要有一套完整的思维模式。这套书有个很好的点就是纯英文编写的,在建立孩子数学建模思维的基础之上,还能接受到学科英语的灌输。这个比较适合大一点的孩子,有一点英语基础的,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需要爸妈在旁边陪同孩子一起进行练习。我之前曾经看过暖暖幼儿园的辅助教材,觉得用在数学启蒙上尚可,但不是很完美。当时有人给我推荐逻辑狗,是比较注重逻辑思维的,于是我就入手了。从第一阶段开始,是非常简单的,暖暖也很喜欢这个带有彩色按钮的操作板,配合练习册来保障任务的进行。当时没有公号,但依然被我安利给身边好几个宝妈。到今年暖暖要上小学了,已经用完了第四阶段的逻辑狗。因为每天都可以做2-3页,十分钟就可以搞定,所以暖暖早就形成习惯,这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还是有很大提升的。比如,前几天我带暖暖去三亚,暖暖自己准备行李的时候,就会专门准备一件泳衣和太阳帽,我说你怎么知道要准备这个呢?她说,逻辑狗里面,丽莎就是这样准备的啊,这些在海边用的上!但美中不足的是,逻辑狗前面的阶段只是单纯锻炼孩子的思维和判断,动手能力的话,也仅仅限于每页练习页背后的涂涂画画。到了第三和第四阶段,也会涉及到数学当中的算数能力。我个人觉得,再多一些动手操作的能力就非常完美了。但值得推荐得是,逻辑狗还是很接地气,比如最开始的两个阶段,都是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出发,不同衣服类型的分类啊,颜色的分类啊,季节的分类等等,给孩子很好的代入感。再回到之前说的幼小衔接,据我所了解的,现在市面上的幼小衔接的课程,基本上都涵盖了数字的书写和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了。而每天需要练习的,无非是数字的书写和物体的比较,相加或者相减,孩子的作业也会每天有数字的书写,一张作业纸,机械重复地练习,其实很容易消磨掉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后来,我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有道数学,但这个软件似乎安卓的用户暂时搜索不到,可以试试Ipad来下载给孩子玩,这个是目前我见过比较全面的适合孩子玩的app,里面也是包含基本的数学范围。我觉得可以跟书本一起给孩子做数学启蒙,暖暖每天看手机的次数有限,她除了看英语的app,其他的时间就会自己找出这个有道数学学习一会,还会自己当小老师考考我们,倍有成就感。前段时间,我被公司小伙伴种草了一套数学启蒙教材——《摩比爱数学》。小伙伴说她女儿拿到书后一口气做了94页的时候,我的好奇心被强烈撩起来,这简直是学霸养成啊。小伙伴那几天都不太敢回家,就怕被闺女一直拉着疯狂做数学题。后来这位妈妈还真的给我带来几本《摩比爱数学分为萌芽篇,探索篇和飞跃篇,根据孩子的年龄,幼儿园小班的(3-4)孩子可以从萌芽篇开始,从认知图形和数字开始进行数学启蒙。而到了探索篇(4-5岁),就可以从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开始,把数学思维和计算能力结合在一起,进行各个方面的启蒙。飞跃篇(5-6岁)则比较偏重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多一些,会用很多实物来举例,然后再进行对比和加减,给孩子的代入感非常强。比较吸引我的是,每一个主题都会有二维码可以扫描进去观看视频讲解,这一点是比较启发家长的,而且知识点旁边会有tips给家长,告诉这个知识点如何进行重点讲解。我准备让暖暖从探索篇开始练习一下试试,毕竟九月份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一定量的学前热身还是有必要的。然后每个主题都会有闯关环节,我自己看了之后也都跃跃欲试,要是我幼儿园的时候有这样一套书,估计我也能养成基础的数学思维了。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公司小伙伴安利别的宝贝这套书,据说一晚上做了32页,还因为妈妈要擅作主张指导孩子而被孩子嫌弃了。前几天,我老家来了几个亲戚,其中有个做老师的舅舅,考了考暖暖,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舅舅先问暖暖:“50 50等于多少啊?”暖暖很快回答:“100.”舅舅又问:“那49 49等于多少呢?”我以为暖暖答不出,毕竟两位数加两位数还是挺有难度的。没想到暖暖想了一下就说等于98。说实在的我被惊讶到了,我们在进行数学启蒙和提升的时候,真没有接触到这种难度的题。舅舅夸了暖暖,然后问是怎么算出来的。暖暖的回答也让我对她现有的数学思维刮目相看:“因为50 50=100,而49比50少

1,所以两个49加起来就比100少

2,所以就等于98啦。”所以,即使我们不擅长数学不擅长理科,即使我们的孩子没有数学天赋,但只要找对方法,多方面尝试和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的建立,真的不是那么难的事。数学不是算数,不能靠数豆子、数棍棍,更不能靠题海战术来建立所谓的“兴趣”。所以我想,大家还是要从最简单的思维入手,从图形和分类和统计入手,打好思维的基础,日后孩子学习数学的时候,因为思维和兴趣的建立,数学学习肯定会事半功倍。

珠心算和手脑算的风靡,的确让很多家长纠结不已。看着孩子短时间内居然掌握了”速算”难题,能迅速计算两位数、三位数及至更高位数的加减法,家长怦然心动也是人之常情,但进入小学后到底效果发挥的如何,上过的说法不
一。这也让没上的更加纠结要不要上,贝妈也是其中的一员,最终选择不上。当然,新事物的产生和存在总有他的道理,上与不上,只看家长的关注点在哪里!下面是一位长期从事儿童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写的一篇文章,供家长参考。珠心算风靡一时,家长津津乐道,幼儿园乐此不疲,作为长期从事儿童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对珠心算和手脑算的利弊,提出自己的看法,请批评指正。

一、珠心算和手脑算的心理学原理珠心算和手脑算的原理:第一步——将数转化为珠或者动作。第二步:数和数的相互关系成为珠和珠的关系、动作和动作的关系并得出珠的结果或动作的结果。第三步:将珠和珠、动作和动作的关系的结果转化成最后的得数。

二、珠心算和手脑算教学的弊端

1、幼儿的思维是由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展的。幼儿学数学是从动作开始,用自己的手操作各种物品以及相互关系,并形成表象储存在头脑里,最后将表象中的数概念或者数学原理抽取并表达出来。珠心算将幼儿的表象固化,手脑算将幼儿的思维停滞在动作上,对幼儿来说,是思维发展的退化或者倒置,是与科学的数学教学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孩子真正理解数概念。孩子为什么学得会、学得快正是将思维停滞在动作思维和固化的形象思维基础上,学得是快,但是对未来的发展不利。有的幼儿在做几十珠心算加减的时候,很快,但是做简单的2 3=?却要用手辅助,就是最好的证明。

2、到了两位数的学习,儿童是在了解了个位数和十位数的真实意义和运算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本规则是: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满十进
一。而珠心算和手脑算不是,珠心算是从高位加起,手脑算由特定的动作表征。这对孩子进入小学二年级学习竖式加减是很不利的。

3、学习珠心算和手脑算是需要时间的,大班学习珠心算和手脑算,把原本幼儿数学的部分学习内容压制到下一个年龄段,比如,将十以内的加减压制到4—5岁学习,将认识数字的实际意义压制到3—4岁学习。从幼儿的年龄特征看,这样的压制让孩子无法获得牢固的数学基础。在现实中,很多孩子学了数学但不理解数学就是这个道理。

4、珠心算和手脑算固化了孩子的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是极其麻烦的。孩子到了小学需要重新获得新的学习数学的方法,部分孩子因无法转换直接输在起点上了。

5、让部分孩子对学数学失去信心。

三、珠心算和手脑算的优点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学得好的孩子),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学得好的孩子)。

四、怎么让孩子学好数学?

1、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操作。

2、突出数量关系。温馨提示:任何急功近利的教育都是有缺陷的,家长在孩子学习内容和进度上,一定要有平稳的心态,按照科学的进度和方法。

学数学的一个目的是计算结果,不管珠算,手算,列算式算法都是在为结果而计算。有些人说学了珠算和手算就不理解数了,这结论不知怎么得来的。我家小孩自从学了珠心算之后,对数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好多了,报一组数据刚报完结果就出来了。考试的时候别的小朋友还在不停的写写画画,我家小孩已经交卷了,让我感觉很惊喜。我看了好多珠心算利弊的文章,很多砖家说,学珠心算之后小孩不理解数的理念。我就奇怪了难道学了珠算之后,我孩子就不会数数了,明显看到五个苹果会数成十个苹果了?其它更深奥的什么数学原理,例如为什么1 1会等于2这些,我小孩确实不理解也不要求他去研究,只要他知道一个加一个是等于两个这个是官方最正确的答案就够了。所以我觉得学习珠心算没什么坏处,艺多不压身吧。再说小孩过了八岁之后你就算想给他学,也学不成了,因为5--8岁那个年龄段才是小孩学珠心算的最佳时期。

关注你了,问题提的很好,身边好多人都有这种困惑。是否该让孩子学珠心算,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争议在哪里呢?争议点很多,正面观点认为是我国伟大发明啊,提高运算速度,开发大脑;反面观点认为运算顺序不同不利于孩子小学发展,开发大脑纯属无稽之谈等等。但是,我要说的是,现在孩子们的兴趣班已经很多了,对这种还不知道是否有利的课程我就不会选择了。另外,我在大学曾经教过珠算(会计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我觉得珠算就没什么意义,可能是对大学生来说意义不大吧,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没学心算吧(我也不会)。总之,我感觉意义不大。所以,我是不赞成孩子学珠心算的。如果我的孩子对珠算感兴趣,我会在家里教教他,如果不感兴趣,我就把我的算盘收起来。

我教的就是低年级的学生,说起珠心算对孩子数学的启蒙,我觉得是弊大于利。每年开学的时候班里面都有几个学过珠心算的孩子,这些孩子对数字确实比那些没有学过珠心算的孩子要敏感一点,简单的算题上也占优势,但是长期看来还不如没学过珠心算的孩子学的快,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觉得是这几方面的问题:

1.珠心算的算理问题接触过算盘的人都知道下面一个珠子代表

1,上面一个珠子代表的是

5,下面够5的时候从上面下来一个珠子,这和我们一般的计算是不一样的,咱平时计算用的都是十进制,也就是够10了选择进位,这也是很多学过珠心算刚开始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

2.珠心算需要借助算盘珠心算学的时间长了可以脱离算盘,因为已经在孩子脑子里有个算盘了,但是一般前期接触珠心算的孩子不能达到这个水平,这样来说,孩子做题的时候不能带个算盘,所以也就是说帮助不是太大。但是练习珠心算的过程是个培养孩子专注力的过程,这点不可否认。

3.学校已经禁止教珠心算了我对孩子学习珠心算这事不是很支持,我知道的还有不少老师很反感学过珠心算的孩子,因为在教孩子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还需要提醒孩子把珠心算的算理忘掉。这样就造成老师和学生的苦恼,一边学新知识一边要求忘记原来学的。以前的学校是教孩子学习珠心算的,现在学校已经不让孩子学珠心算了,说明这个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了。所以说,珠心算对孩子的数学启蒙是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