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1][2]中提到过,鉴于gpio的特殊性,pinctrlsubsystem特意留了一个后门(gpiorange),gpiodriver可以通过这个后门直接向pinctrlsubsystem申请将某个pin用作gpio功能。本文将根据一个简单的示例,介绍这个后门的使用方法,以加深对相关机制的理解。
注1:本文的测试方法和[3]中的一致,即:通过gpiolibsysfsapi控制LED0(GPIOA19)的亮灭,因而不再罗列详细步骤。
本文将基于本站GPIOsubsystem[1]相关的文章,结合”XProject”的开发过程,实现一个简单的gpiodriver,并利用gpiolib提供的sysfsapi进行简单的测试,进而加深对gpio相关概念的理解。
注1:本文后续的描述,kernel基于本站“XProject”所使用的kernel版本,硬件基于”XProject”所使用的“Bubbugum-96”平台[2]。
本文是“linux内核中的GPIO系统之
(4):pinctrl驱动的理解和总结”的一个实例,结合”XProject”的开发过程,介绍pinctrldriver的移植步骤,进而加深对pinctrlframework的理解。
注1:本文后续的描述,kernel基于本站“XProject”所使用的kernel版本[4],硬件基于”XProject”所使用的“Bubbugum-96”平台。
本文将基于“Linux时间子系统之(十七):ARMgenerictimer驱动代码分析[1]”,以bubblegum-96平台为例,介绍ARMgenerictimer的移植步骤。
另外,我们在[2]中完成了ARMGIC驱动的移植,但还没有测试是否可用。刚好借助timer驱动,测试GIC是否可以正常工作,顺便理解Interrupt的使用方法。
“XProject”完成“X-012-KERNEL-serialearlyconsole的移植”之后,终止在如下的kernelpanic中:
NR_IRQS:64nr_irqs:640Kernelpanic-notsyncing:Nointerruptcontrollerfound.---[endKernelpanic-notsyncing:Nointerruptcontrollerfound.
结果很明显,系统中没有注册中断控制器。因此,本文将以“Bubbugum-96”平台为例,介绍ARMGIC驱动的移植步骤,顺便继续加深对devicetree的理解和认识。
注1:由于“Bubbugum-96”的GIC符合ARM标准,Linuxkernel中相关的驱动是现成的,因此GIC驱动的移植就非常简单了,只要配置一下devicetree即可。
本文将以“XProject”的“【任务3】Linuxkernel的配置、编译、加载与启动”为契机,介绍将Linuxkernel移植到一个新的平台上的基本步骤,包括kernel以及devicetree的配置、编译、二进制文件的生成等。
注1:本文的硬件基于ARM64架构,kernel基于“XProject”初始的“Linux4.6-rc5”版本
wowo觉得,在linuxkernel新引入的众多子系统中,pinctrlsubsystem是一个特别晦涩难懂的子系统,它所解决的问题,和它所引入的困扰,不相上下。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年轻工程师问的最多的,就是在驱动中要怎么使用pinctrl?这样配置pinctrl到底是什么意思?等等。
对一个子系统来说,如果不能让它的使用者(consumer)很容易的理解和掌握,就宣告了它的失败。更不用说让它的提供者(provider)简单、快速地编写驱动程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通俗一点讲,就是“大炮打蚊子”。从技术的角度看,pinctrl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子系统,有着复杂而巧妙的封装和抽象,但它所要解决的问题,实际上非常简单、直白。这就造成了一个落差,从而带来了各种理解上的困惑。
正因为此,u-boot在照搬linuxkernelpinctrl的同时,额外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法。本文将借助“XProject”u-boot中pincontroldriver的移植过程,介绍、分析这种方法,并以此理解pinctrl的本质。
与此同时,我们会基于“X-005-UBOOT-devicetree移植(Bubblegum-96平台)”,扩展对devicetree的使用,以加深对devicetree的理解和掌握。
我们在“X-004-UBOOT-串口驱动移植(Bubblegum-96平台)”中,简单介绍了u-boot中serialdriver的移植过程。由于serialdriver是u-boot移植中的第一个driver,为了方便debug,并没有引入devicetree。在serialdriverready之后,基本的console功能已经okay,基于此,我们可以着手增加devicetree功能。
很久以前,我们在博客上写了三篇devicetree的分析文章(DeviceTree(一):背景介绍、DeviceTree(二):基本概念、DeviceTree(三):代码分析),这些文章的目的是介绍devicetree背后的思想、原理、实现方法、等等,偏重于理论,相信给大家制造了不小的“心里压力”。
因此,本文将以“XProject”为契机,从实践的角度,以使用者的视角,介绍devicetree使用方法。相信通过本文,大家对devicetree的理解会上一个新台阶,达到化繁为简、随心所欲的境地。
话说现在的u-boot长得和linuxkernel越来越像,设备模型(drivermodel)、devicetree、各种framework(gpio、pinctrl、clock、i2c、regulator、等等),各种概念,均和linuxkernel保持一致。这对工程师(特别是linux驱动工程师)来说,是一个利好,因为熟悉了linuxkernel相关子系统之后,去搞u-boot基本上就毫无压力了。
不过,对“蜗窝”来说,压力(或者说矛盾)就来了:要不要为u-boot中相关的子系统写分析文章?写吧,实在提不起兴趣,毕竟和kernel类似,我们的重点又在kernel分析上。不写吧,不符合我们的风格啊!
对于“XProject”u-boot移植过程所涉及的driver模块,只写一篇移植说明,至于其它的,只能战略性放弃(当然,如果有同学有兴趣帮忙补上,我们还是很欢迎的)。
本文是这类文章的第一篇,介绍串口驱动(serialdriver)的移植过程。因为u-boot跑起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要把串口输出(console)准备好,以便后续模块的debu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