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初阶网工的日常工作环境之一就是机房了。但是,机柜中设备的放置、电源线的引入、网络线和通信线的管理,对新手老手来说,都是一件繁琐的事情。
整理线路是日常工作的重点,毕竟不整理,你后期更难维护了。而评判一个小网工的的布线水平,也主要在于他打标签的熟练度、重视度、清晰度、整洁度。毕竟,一个整洁有条理的机房,在内行人眼里,真的会迅速提升好感度。
机柜走线,怎么走得好,很大部分都在机柜结构设计阶段就已经决定好了。一般机柜的走线,有如下技巧:
机柜走线架说白了就是有N个齿的1U或者1SU的钣金件,齿的长度有长有短,取决于网络设备的大小和使用线缆的转弯半径。
所谓的线桥就是在机柜中凸出的像个小桥似的半径成型结构,可以理解为机柜板子上凸出的可以扎线的地方。
所谓的进(走)线筒,是指在不同分舱中需要走线时,分舱隔板上的走线的地方。一般进(走)线筒出现在两个需要相互隔绝的舱,如设备舱与电池舱之间。
这个上面在基本方法里面也提到了,很重要,扎带使用简易灵活,而标签则使得走线后容易辨识,减少维护的难度。
根据网络的拓扑结构、现有的设备情况、用户数量、用户分组等多种因素勾画出机柜内部的线路走线图和设备位置图,接下来准备好所需材料即可。
将所有设备的电源线捆扎在一起,将插头从后面的通线孔插入后,通过一个单独的理线架寻找各自的设备。
将机柜中的挡板调整到合适的位置,使管理员能够不开机柜门就可以看到所有设备的运转情况,同时根据设备的多少和大小适当地添加挡板。
注意要在挡板间留出一定的空隙。将机柜内所有用到的交换设备、路由设备按照预先画好的图放置好。
所有网线连接好以后,需要对各网线进行标识,将准备好的即时贴缠绕到网线上,并用笔在其上加以标注(一般注明房间号或作什么用途),要求标识要简单易懂。
对交叉网线可以通过使用不同颜色的即时贴与一般网线加以区分,如果设备太多,则要对设备进行分类编号,并对设备贴标。
它采用了“花果山水帘洞”的艺术形象,从配线架的模块上直接将双绞线垂荡下来,分布整齐时有一种很漂亮的层次感(每层24-48根双绞线)。
在现在,仍能见到有些配线机柜后侧采用瀑布型理线工艺,即线缆不做任何绑扎,直接从配线面板后侧荡至地面。这样做的优点是节省人工、减少线间干扰(串扰)。
瀑布型理线工艺是最常见的理线方法,它使用尼龙束带将线缆绑扎在机柜内侧的立柱、横梁上,不考虑美观,仅保证中间的空间可以腾出来给网络设备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