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2022年互联网创业项目


年10月14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浙江调研高等教育并出席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关活动。

年6月11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江西井冈山举行。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基础上,按照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进入全国决赛。共产生300个团队入围全国总决赛,其中创意组100个团队,实践组200个团队。全国总决赛由吉林大学承办。

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大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锤炼意志品质,开拓国际视野,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类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质量观、教学质量观、质量文化观。

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 ”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年8月15日报名截止(截止时间由各地根据复赛安排自行决定,但不得晚于8月15日)



1、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可为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年之后毕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



2、职业院校(含职业教育本科、高职高专、中职中专)学生(不含在职生)、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学生(不超过30周岁)



3、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年之后毕业)、国家开放大学学历教育在读学生或毕业5年内的毕业生(年6月之后毕业)

中国“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首次举办于年,第一届到第三届大赛累计有225万名大学生、55万个团队参赛。大赛已经成为覆盖全国所有高校、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影响最大的赛事活动之
一。

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3)以“‘互联网 ’”成就梦想,创新创业开辟未来”为主题,在吉林大学成功举办,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互联网 ”传统产业、“互联网 ”新业态、“互联网 ”公共服务和“互联网 ”技术支撑平台四种类型。首届“互联网 ”大赛采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全国总决赛三级赛制。在校级初赛、省级复赛基础上,按照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进入全国决赛。全国共产生300个团队入围全国总决赛,其中创意组100个团队,实践组200个团队。大赛共吸引了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所高校的支团队报名参加,提交项目作品个,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带动全国上百万大学生投入创新创业活动。[4]

报名参赛项目与报名人数再创新高,内地共有所学校的147万个项目、630万人报名参赛;包括内地本科院校所、科研院所43所、高职院校所、中职院校574所。较之年,参赛项目与人数均增长25%,红旅赛道项目数增幅54%。中国港澳台地区报名参赛项目已超过年的总数,达到256个。[7]

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星网测通”项目获得本届大赛冠军,来自清华大学的“高能效工业边缘AI芯片及应用”等2个项目获得亚军,来自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的“JetPackMAI”等3个项目获得季军;宁波大学“甬乌水产-全球唯一规模化乌贼苗种供应商”项目获得最佳带动就业奖,华南理工大学“大隐科技——四维隐身吸波蜂窝开创者”项目获得最佳创意奖,同济大学“同驭汽车——线控制动系统行业领导者”项目获得最具商业价值奖。此外,大赛共产生金奖159项,其中高教主赛道110项,职教赛道25项,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24项。萌芽版块共产生创新创业潜力奖20项。[8]

年6月11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全国启动仪式在江西井冈山举行。[9]

高教主赛道:中国大陆参赛项目设金奖50个、银奖100个、铜奖450个,中国港澳台地区参赛项目设金奖5个、银奖15个、铜奖另定,国际参赛项目设金奖40个,银奖60个,铜奖300个。另设最佳带动就业奖、最佳创意奖、最具商业价值奖、最具人气奖各1个;设高校集体奖20个、省市优秀组织奖10个(与职教赛道合并计算)和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

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设金奖15个、银奖45个、铜奖140个。设“乡村振兴奖”“社区治理奖”“逐梦小康奖”等单项奖若干。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高校集体奖20个、省市优秀组织奖8个和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

职教赛道:设金奖15个、银奖45个、铜奖140个。设院校集体奖20个、省市优秀组织奖10个(与高教主赛道合并计算),优秀创新创业导师若干名。

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